追蹤臺灣經濟成果:GDP與企業營收的流向、分配與結構性挑戰分析報告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臺灣近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如何分配,並追蹤其在國內外的具體流向。研究發現,儘管臺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企業營收實現了強勁增長,但其利益的分配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失衡。經濟價值不成比例地流向了資本所有者與海外投資,而非國內勞動階層與實體經濟。
分析顯示,此一現象源於多重因素的交織作用。首先,在初次所得分配層面,臺灣的產業結構已轉向由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業)主導。此結構性變遷,結合全球化與自動化趨勢,導致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持續下滑至歷史新低,而營業盈餘的佔比則創下新高。
其次,企業在獲取創紀錄的利潤後,其資金分配策略進一步強化了此一趨勢。企業傾向於將大部分盈餘透過高額現金股利回饋股東,或以保留盈餘的形式累積為龐大的企業儲蓄,而對員工薪酬的增長則相對滯後。
再者,這筆龐大的企業儲蓄與國內資本,並未完全有效地轉化為國內投資。相反地,出於地緣政治風險規避、貼近終端市場以及外國政府高額補貼等多重考量,資本大規模地流向海外,進行策略性直接投資,形成了創紀錄的金融帳淨流出。這些海外投資雖然創造了可觀的初次所得順差,但其收益主要回流至資本所有者,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進一步擴大了資本與勞動的所得差距。
此一循環在國內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長達數十年的「超額儲蓄」現象。龐大的閒置資金未能被國內實體投資充分吸收,轉而流向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引發資產價格上漲的隱憂,並加劇財富不均。政府雖透過租稅與社會福利政策進行二次分配,試圖緩解不均,但面對初次分配的巨大結構性失衡,其效果相對有限。
總結而言,臺灣經濟面臨的核心挑戰,是一個源於產業結構、強化於企業行為、並固化於全球資本流動的結構性問題。為實現更均衡與永續的發展,政策應超越傳統的財政重分配思維,轉向解決根本性的結構失衡,包括引導國內投資、改革企業利潤分享機制,以及建立一個更能讓全民共享經濟成長果實的制度框架。
第一節:巨大分流:解構臺灣的GDP與國民所得
本節旨在建立核心的宏觀經濟背景,透過分析國民所得的初次分配,揭示一個有利於資本而非勞動的結構性轉變。
1.1 日益擴大的鴻溝:勞動份額在經濟大餅中的持續萎縮
本小節將呈現報告核心論點的基礎證據。我們將分析臺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其主要所得組成項目之間的長期分配趨勢。
經濟產出的分配結構是衡量經濟成果是否為全民共享的關鍵指標。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國民所得統計,臺灣的GDP在「受僱人員報酬」(勞動所得)與「營業盈餘」(資本所得)之間的分配,近年來出現了顯著且持續的分化。數據顯示,「受僱人員報酬」佔GDP的比重呈現長期下降趨勢 1。此趨勢在近年達到一個關鍵點,2021年該比重降至43%的歷史新低 2。與此同時,「營業盈餘」佔GDP的比重則反向攀升,達到36.41%的歷史新高 2。
值得注意的是,此一現象並非發生在勞動報酬停滯的背景下。事實上,受僱人員報酬的絕對金額仍在增長,例如在2021年,其名目成長率達到5.68%,表現不俗。然而,由於經濟景氣暢旺,企業的營業盈餘成長更為驚人,高達15.32% 3。這種資本所得增長速度遠超勞動所得增長的現象,直接導致了勞動份額佔比的下滑。
這種分歧並非短期異常,而是一個持續超過十年的結構性趨勢 2。GDP作為衡量總體經濟產出的「大餅」,這些統計數據清晰地揭示了在政府進行任何重分配之前,這塊大餅是如何在勞動與資本之間進行初次切分的。下方表格直觀地呈現了此一「巨大分流」的長期軌跡。
表1:臺灣GDP按所得面組成分析 (2012-2022年)
年度 | 國內生產毛額 (名目,新臺幣十億元) | 受僱人員報酬 (新臺幣十億元) | 營業盈餘 (新臺幣十億元) | 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率 (%) | 營業盈餘佔GDP比率 (%) |
---|---|---|---|---|---|
2012 | 15,141 | 6,926 | 4,819 | 45.77 | 31.82 |
2013 | 15,655 | 7,058 | 5,116 | 45.08 | 32.68 |
2014 | 16,582 | 7,370 | 5,595 | 44.44 | 33.74 |
2015 | 17,301 | 7,537 | 5,836 | 43.56 | 33.73 |
2016 | 17,706 | 7,725 | 5,821 | 43.63 | 32.88 |
2017 | 17,965 | 7,951 | 6,031 | 44.26 | 33.57 |
2018 | 18,129 | 8,338 | 6,076 | 46.00 | 33.52 |
2019 | 18,913 | 8,698 | 6,283 | 45.99 | 33.22 |
2020 | 19,997 | 9,088 | 6,903 | 45.45 | 34.52 |
2021 | 21,739 | 9,363 | 7,912 | 43.07 | 36.41 |
2022 | 22,968 | 10,076 | 7,893 | 43.87 | 34.37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 1。
1.2 結構性轉變的驅動因素
本小節將剖析前述所得分配分歧背後的深層原因。
首先,產業結構的轉型是根本性的驅動因素。臺灣經濟已從過去的勞力密集型產業,轉向以資本與技術為核心的產業型態 4。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與主導地位,對此一轉變影響深遠。半導體業是典型的高資本密集產業,其創造的價值更多地體現為固定資本消耗與營業盈餘,而非大規模的勞動報酬 5。2021年,臺灣電子產業的成長動能幾乎完全來自半導體業,其產值年增達26.7%,而台積電一家公司就貢獻了臺灣半導體市場產值的約四成 5。這種高度集中的產業結構,自然導致經濟成長的果實更多地流向資本方。
其次,全球化與自動化的浪潮削弱了勞動的議價能力。企業為追求成本效益,將勞力密集的生產環節外移至成本較低的國家,這一過程始於數十年前,並在近年因全球供應鏈佈局而持續深化 7。同時,國內產業為提升競爭力,不斷提高自動化程度 1。這兩股力量共同作用,對低技術門檻及非主管職的勞工造成了嚴重衝擊,使其分享到的企業經營成果相對有限 6。
第三,臺灣經濟內部呈現出**「兩個臺灣」的經濟分化**現象。一方面,是以半導體為首的高科技出口導向部門,享受著AI等新興市場機遇帶來的豐碩利潤 5。另一方面,許多以內需為主的服務業與傳統製造業,其薪資與利潤增長則相對緩慢 6。中央銀行的研究明確指出,服務業的名目生產毛額成長率落後於製造業,導致其在GDP中的佔比從1998年的65.5%下降至2021年的59.8%,而同期電子資通訊業的佔比則從3.5%大幅躍升至15.2% 6。這種經濟結構的內部分化,意味著全國性的平均數據可能掩蓋了不同產業與群體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臺灣所得分配的失衡,其根源在於經濟體系初次創造價值的環節。經濟結構向資本密集型高科技產業的傾斜,以及全球化對勞動議價能力的侵蝕,共同塑造了一個在本質上更有利於資本回報而非勞動報酬的經濟環境。這種在政府介入之前的「預分配」不均,是理解後續所有社會經濟現象的起點,也意味著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都必須觸及這些根本的結構性因素,而非僅僅依賴後端的財政補救措施。
第二節:企業金庫:企業營收與利潤的分配
本節將視角從宏觀的國民所得轉向企業層面,探討第一節中日益增長的「營業盈餘」在企業內部是如何被實際運用的。
2.1 前所未有的獲利能力與股東回報
本小節旨在證明,增長的營業盈餘已轉化為創紀錄的企業利潤,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被直接分配給了股東。
近年來,臺灣上市公司的整體獲利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的統計,全體上市公司在最近一個年度的稅前純益實現了38.33%的年增長,總額高達4.89兆元新臺幣 9。其中,半導體業憑藉技術領先和AI市場機遇,獲利最為豐碩;金融保險業和航運業也因市場行情和運價上漲而表現出色 9。
這些豐厚的利潤,有相當大一部分流向了資本所有者,即股東。一個明確的證據是臺灣企業現金股利發放率的長期趨勢。數據顯示,臺股的現金股利發放率已從2000年的約15%,大幅提升至近年超過60%的水平 11。這反映了一種策略性的轉變,即企業更傾向於將利潤以現金形式直接回饋給股東,而非全部用於再投資。個別公司的財報數據也印證了此點,許多公司的現金股利發放率常年維持在50%至70%之間 12。這清晰地指出了企業營收的一個主要去向:股東的口袋。
2.2 企業儲蓄:保留盈餘的崛起
除了發放股利,企業利潤的另一大去處是作為保留盈餘存留在公司內部,這形成了龐大的企業儲蓄池。
對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分析顯示,保留盈餘已成為國民儲蓄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項研究指出,自2010年起,臺灣的企業儲蓄規模已超越家庭儲蓄,且兩者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到2017年,企業儲蓄高達2.1兆元,是家庭儲蓄的1.7倍,佔國民儲蓄總額的六成 13。
這些保留盈餘代表了由企業管理層控制的巨額資本。這筆資金的去向至關重要,它既是後續進行國內外投資的「彈藥」,也是構成臺灣「超額儲蓄」現象的核心來源。這筆資金是否以及如何被運用,將在後續章節中深入探討。
2.3 員工份額:薪酬與利潤的對比
本小節旨在評估,創紀錄的企業利潤是否已按比例與員工分享。
儘管員工的絕對薪資有所增長,但其增速未能跟上利潤的增長步伐,這一點已在第一節的宏觀數據中得到證實。為提高透明度,臺灣證券交易所與櫃買中心已強制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員工福利與薪酬的相關資訊 14。
這些微觀數據揭示了巨大的產業鴻溝。薪資水平最高的公司幾乎完全集中在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例如股王信驊的平均員工薪資費用高達545.9萬元,鈊象、原相等公司也遠超平均水平 17。這再次印證了第一節提出的「兩個臺灣」經濟分化現象,即便利潤榮景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其惠及員工的程度在不同產業間也存在天壤之別。
企業層級的薪酬數據揭露,使得我們可以進行更精細的分析,直接比較單一企業的利潤增長與其平均員工薪酬的增長,為資本與勞動所得之間的分歧提供了具體的微觀證據。下方表格透過行業別的比較,清晰地展示了利潤分配的現實情況。
表2:臺灣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抽樣分析 (依行業別)
項目 | 半導體業 | 金融保險業 | 塑膠工業 | 鋼鐵工業 |
---|---|---|---|---|
獲利趨勢 | 獲利成長 | 獲利成長 | 獲利衰退 | 獲利衰退 |
主要驅動因素 | AI市場機遇、技術領先 | 金融市場行情、投資收益 | 中國產能過剩、轉投資收益衰退 | 終端需求疲弱、產能過剩 |
股利發放率 (產業平均參考) | 較高 | 穩定 | 依公司而異 | 依公司而異 |
員工平均薪酬 | 顯著高於平均 | 接近或略高於平均 | 接近平均 | 接近平均 |
利潤分配特徵 | 高利潤、高股東回報、高員工薪酬(相對) | 穩定利潤、穩定股東回報 | 獲利受景氣循環影響大 | 獲利受景氣循環影響大 |
資料來源: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及財經新聞彙整 9。
總體而言,臺灣企業在面對創紀錄的利潤時,採取了明確的以資本為核心的分配策略。主要的受益者是股東(透過高額股利)和企業自身(透過龐大的保留盈餘),而員工薪酬雖有增長,但在分享這場利潤盛宴時,其所佔的比例卻相對較小。企業董事會的利潤分配決策,是將宏觀經濟趨勢(營業盈餘佔比上升)轉化為具體社會經濟後果(資本所有者財富增長、企業控制資本池擴大)的關鍵環節。
第三節:向外流動:資本的全球逐利之旅
本節將追蹤第二節中所識別出的龐大資本池,在其跨越國界、尋求更高回報與戰略優勢時的旅程。
3.1 資本浪潮:創紀錄的對外直接投資
本小節將量化臺灣資本外流的巨大規模。
臺灣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揭示了一個驚人的趨勢:金融帳已連續58個季度呈現淨流出,創下史上最長的淨流出紀錄 18。這意味著臺灣流向海外的資金長期且持續地多於流入的資金。
近年來,多項衡量資本外流的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2024年(此處年份為報導年份,實際指涉前一年度,即2023年)全年的「金融帳下直接投資」淨流出達210.5億美元,「直接投資資產」存量更是高達319.8億美元,雙雙締造歷史紀錄 18。與此同時,由海外投資收益所構成的「初次所得順差」也達到303.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18。
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超額儲蓄」與企業的保留盈餘並非靜態閒置,而是被積極地配置於海外。資本外流已成為臺灣大型企業一項深思熟慮後的策略性選擇。
3.2 資本「出走」的驅動力:從防禦到戰略擴張
本小節旨在解釋驅動資本外流背後的動機演變。
從歷史脈絡來看,臺灣早期的對外直接投資(FDI)多屬於「防禦型」(defensive investment)。企業為尋求更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海外,主要目的地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 22。
然而,近年來投資的性質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日益轉向「擴張型」或「戰略型」(expansionary/strategic investment),其背後由一系列新的因素所驅動 23:
- 地緣政治風險規避:為了分散生產過度集中於臺灣海峽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企業積極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多元化佈局 26。
- 貼近客戶需求: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主要客戶強烈要求其供應鏈更靠近其位於美國和歐洲的終端市場,以確保供應鏈的韌性與穩定 26。
- 外國政府的政策誘因:美國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日本及歐洲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數十億美元計的巨額補貼與稅收優惠,以吸引半導體等戰略性產業前往當地設廠 26。
3.3 案例研究—台積電模式:臺灣全球戰略的縮影
台積電的全球擴張,是此一新型態戰略性對外投資最典型的例證。
台積電正投入數百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縣以及德國等地建設晶圓廠,涵蓋了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美國)以及成熟製程(日本、歐洲)18。這些投資不僅規模巨大,更引發了顯著的連鎖效應。
台積電的海外擴張並非單一企業的行動,而是觸發了一場臺灣供應鏈的「大長征」。根據調查,近八成的台積電供應商表示有意願跟隨其腳步前往美國設廠,以維持其關鍵的業務關係 30。這場由龍頭企業引領的集體出海,顯示了臺灣產業生態系為應對新全球格局而進行的深刻調整。
台積電的案例完美詮釋了當代資本外流的複雜動態,它是商業邏輯(客戶需求)、地緣政治(風險分散)與外國產業政策(高額補貼)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臺灣創造的利潤,正如何被重新部署,以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全球化生產網絡。
3.4 回報循環:海外資本如何創造初次所得
本小節將閉合整個資本流動的循環,解釋流向海外的資本如何產生回報,並體現在臺灣的國民帳戶中。
大規模海外投資的直接結果,是臺灣國際收支帳上創紀錄的「初次所得」(Primary Income)順差。2023年,此項順差達到303.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18,而僅在第四季度,順差就高達114.5億美元,主要來自於居民對外直接投資的所得收入增加 21。
這筆所得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臺灣母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例如未來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所賺取的利潤和分配的股利;二是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如購買外國股票、債券)所獲得的收益 19。
此處必須做出一個關鍵的區分:初次所得順差雖然推高了臺灣的國民所得毛額(GNI),但它並不會自動轉化為國內普遍的薪資增長或消費擴張。這筆收入主要回流至擁有海外資產的企業和投資者,進一步充實了企業的利潤與保留盈餘。這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國內創造的利潤被用於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產生的利潤又回流至國內資本所有者,從而累積了更多可用於下一輪海外投資的資本。這個循環在很大程度上繞過了國內的勞動市場和實體經濟,解釋了為何國家在帳面上變得更富裕(GNI增長),而許多家庭的感受卻相對滯後。
表3:臺灣國際收支平衡表:主要資本與所得流動 (2018-2023年)
年度 | 經常帳順差 (億美元) | 初次所得順差 (億美元) | 金融帳淨資產增加 (淨流出) (億美元) | 直接投資淨額 (億美元) | 證券投資淨額 (億美元) |
---|---|---|---|---|---|
2018 | 707.9 | 196.8 | 490.5 | 158.0 | 451.2 |
2019 | 741.0 | 239.3 | 557.7 | 129.2 | 523.8 |
2020 | 954.2 | 266.3 | 871.9 | 165.7 | 785.6 |
2021 | 1,161.4 | 263.7 | 1,029.0 | 194.8 | 682.0 |
2022 | 875.0 | 258.4 | 812.9 | 175.1 | 358.5 |
2023 | 1,138.3 | 303.3 | 943.9 | 210.5 | 435.5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18。註:金融帳淨資產增加為正值,代表資金淨流出。
第四節:國內困境:儲蓄者之國,投資者之殤
本節將焦點轉回臺灣內部經濟,分析資本外流所引發的後果:一個儲蓄遠超國內投資的結構性過剩現象。
4.1 「超額儲蓄」的悖論:量化資金的過剩
本小節旨在定義並衡量臺灣長期存在的超額儲蓄問題。
在經濟學上,「超額儲蓄」的定義為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內投資毛額(S−I)。在一個開放經濟體中,此差額理論上等於經常帳順差(X−M 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等)13。它代表了國民所得中,既未被用於國內消費,也未被用於國內投資的部分。
臺灣的超額儲蓄規模已達到驚人水平。根據主計總處的預測,2025年的超額儲蓄金額將首次突破4兆新臺幣大關,衝上4.29兆元,再創歷史新高 32。超額儲蓄「率」(佔GNI的比重)也持續維持在16%左右的高位 32。這一現象並非短期問題,臺灣的投資率長期低於儲蓄率的狀況已持續了整整四十年 33。
這正是第三節所述全球資本流動在國內的鏡像反映。那些以海外投資形式流出的資金,按定義,就是未被投資於國內的儲蓄。
4.2 儲蓄過剩的剖析:企業與家庭的行為
本小節將分解這些龐大的儲蓄來自何方。
企業儲蓄:如第二節所述,近年來儲蓄過剩最主要的推動者是企業部門。以半導體業為首的出口部門獲利豐厚,加上企業傾向於將盈餘保留在公司內部,創造了巨大的企業儲蓄池 13。這些年超額儲蓄連年逾3兆元,半導體產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34。
家庭儲蓄:臺灣家庭傳統上具有較高的儲蓄傾向。這背後有多重原因,包括文化因素、因應人口老化而為退休生活預作準備的人口結構變遷,以及對未來經濟前景信心不足而抑制當前消費的預期心理 31。COVID-19疫情期間,民眾消費支出減少,進一步推高了家庭儲蓄 36。根據112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家庭儲蓄率約為24.23%,維持在較高水平 37。
4.3 國內投資的滯後:為何資金未被投資於國內?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為何儲蓄-投資(S−I)等式中的投資(I)部分如此疲弱?
- 產業外移的後遺症:過去數十年,大量傳統製造業為尋求低成本而進行「防禦型」投資,將生產基地遷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這導致國內對這些產業的再投資需求大幅減少 33。
- 缺乏具吸引力的投資項目:除了佔據主導地位的半導體產業外,臺灣被認為缺乏其他大規模、高回報的投資機會,難以吸納龐大的閒置資金 31。
- 結構性問題:對基礎設施(如穩定的水電供應)的擔憂,以及繁瑣的法規限制,也可能抑制企業的投資意願 31。
- 海外更高的回報預期:如第三節所述,大型企業從全球戰略佈局(貼近客戶、分散風險)中,預期能獲得比單純投資國內更高的策略性與財務性回報。
4.4 國內閒置資本的後果:助長資產泡沫
當巨額儲蓄無法被引導至具生產力的國內資本形成時,它便會尋求其他回報途徑。這些資金大量湧入金融資產(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 33。1980年代「臺灣錢淹腳目」的景象,在儲蓄與投資失衡的驅動下,有重演的風險。
資產價格的上漲,不成比例地使既有的資產所有者受益,從而加劇了「財富不均」。這創造了一個惡性循環:依賴勞動所得的群體面臨薪資份額的萎縮(第一節),而擁有資本的群體則透過資產升值使其財富倍增,進一步拉大了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
總結而言,臺灣的超額儲蓄問題,並非簡單地因為「人民熱愛儲蓄」。它是一個結構性錯配的症狀:一個由高度集中的全球導向型企業創造鉅額利潤的經濟模式,卻同時缺乏多元化、具吸引力的國內投資機會來吸納這些利潤。儲蓄的「來源」(全球科技業利潤)與儲蓄在國內的潛在「用途」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脫節。這導致資本要麼流向海外(第三節),要麼湧入國內資產市場(4.4節),而非廣泛地投入於提升國內長期生產力的實體經濟中。
表4:臺灣國民儲蓄、國內投資與超額儲蓄 (2018-2023年)
年度 | 國民所得毛額 (GNI, 新臺幣十億元) | 國民儲蓄毛額 (新臺幣十億元) | 國內投資毛額 (新臺幣十億元) | 超額儲蓄 (新臺幣十億元) | 儲蓄率 (% of GNI) | 投資率 (% of GNI) | 超額儲蓄率 (% of GNI) |
---|---|---|---|---|---|---|---|
2018 | 18,746 | 6,180 | 4,054 | 2,126 | 32.97 | 21.63 | 11.34 |
2019 | 19,455 | 6,396 | 4,324 | 2,072 | 32.87 | 22.22 | 10.65 |
2020 | 20,475 | 7,431 | 4,772 | 2,659 | 36.29 | 23.31 | 12.99 |
2021 | 22,306 | 8,916 | 5,820 | 3,096 | 39.97 | 26.09 | 13.88 |
2022 | 23,556 | 8,920 | 6,590 | 2,330 | 37.87 | 27.98 | 9.89 |
2023 | 24,204 | 8,421 | 5,528 | 2,893 | 34.79 | 22.84 | 11.95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13。
第五節:國家與家庭的角色:重分配與最終消費
本節旨在檢視宏觀經濟趨勢如何影響個別家庭,以及政府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緩解了由此產生的不平等。
5.1 家庭視角:所得、消費與財富
本小節將利用微觀層面的數據,觀察全國性趨勢如何體現在家庭的日常經濟生活中。
主要的數據來源是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37。這份詳細的調查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家庭經濟狀況的窗口。
所得來源分析:對家庭所得來源的分析顯示,絕大多數中低所得家庭高度依賴「受僱報酬」作為主要收入 37。相比之下,高所得家庭的收入構成則更為多元,其中「財產所得」(如股利、租金、利息)和「產業主所得」(經營事業的利潤)佔據了不成比例的高份額 41。這項微觀證據,直接驗證了前述章節中揭示的資本與勞動所得分化的宏觀趨勢,已深刻地體現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之間。
消費與儲蓄行為:家庭收支調查詳細記錄了家庭的消費支出與儲蓄情況 37。數據顯示,臺灣家庭儲蓄率長期維持高位,例如在112年(2023年),平均每戶家庭的可支配所得為113.7萬元,其中消費支出為86.1萬元,儲蓄則為27.5萬元,儲蓄率高達24.23% 37。這筆龐大的家庭儲蓄,與企業儲蓄共同構成了第四節所述的國民超額儲蓄池。
投資管道: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其財富管理的投資管道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不動產、股票市場、基金以及傳統的黃金等 42。這些投資渠道雖然為家庭提供了財富增值的可能,但也使其暴露在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之下,且這些資金流動多半是在金融體系內循環,未必能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生產性資本形成。
5.2 財政重分配的極限
本小節旨在評估政府的稅收與移轉支付體系,在矯正初次所得不均方面的成效與限制。
政府收支概況:政府透過稅收體系獲取大量財政收入,其中所得稅、營業稅等為主要來源 44。在支出方面,社會福利支出長期佔據最大份額,顯示政府在政策上具有明顯的重分配意圖 45。以111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為例,歲出中社會福利支出佔比高達27.8%,遠超其他項目。
重分配效果評估:儘管政府的移轉支付(如社會福利補助)與累進稅制確實對所得分配具有改善效果,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審計部的報告指出,即便在計入政府移轉收支的重分配效果後,臺灣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與最高、最低五等分位家戶所得差距倍數,近年來仍呈現微幅擴大趨勢,並處於十餘年來的相對高點 2。這表明,財政重分配的力道,尚不足以完全抵銷初次所得分配惡化的趨勢。
稅制分析:深入分析臺灣的租稅制度可以發現其局限性。雖然綜合所得稅具有累進性,但其對整體所得分配的改善功能,相較於初次分配的巨大差距而言,顯得相對溫和 2。研究指出,現行租稅制度因各種租稅減免優惠(稅式支出)侵蝕了稅基,且對流動性高的資本利得課稅存在困難,限制了其重分配功能的發揮 2。有研究甚至認為,若將所有稅負納入考量,臺灣的整體稅制對最低所得家庭可能呈現輕微的累退性質,對最弱勢家庭的處境改善有限 46。
綜合來看,政府的稅收與移轉支付體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社會安全網角色,它確實緩解了部分因初次所得分配不均所帶來的衝擊。然而,這個體系在本質上更像是一種「鎮痛劑」,而非「解藥」。它處理的是症狀,卻難以根治產生不平等的結構性病因。初次分配環節所產生的巨大不均,其力量已遠超出現行財政工具所能完全矯正的範圍。因此,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策制定者不能僅僅依賴財政重分配,而必須回到問題的源頭,即第一節所探討的產業政策、勞動市場改革等影響初次分配的結構性因素。
第六節:綜合分析、前景與政策建議
本節將整合前述所有分析,建構一個連貫的資金流動模型,識別關鍵的系統性風險,並提出基於實證的具體政策路徑。
6.1 統一資金流動模型:一個臺灣錢的旅程
本報告的分析可綜合成一個清晰的資金流動敘事,追蹤經濟價值的完整旅程:
- 價值創造:經濟活動創造了GDP,但在初次分配中,越來越大的份額流向了企業的「營業盈餘」。
- 企業分配:企業將這筆盈餘主要分配給兩處:一部分以「股利」形式回饋股東,另一大部分則以「保留盈餘」形式累積為龐大的企業儲蓄。
- 資本外流:在戰略需求(地緣政治、客戶要求、外國補貼)的驅動下,這筆龐大的企業儲蓄大量以「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流向海外。
- 收益回報:成功的海外投資產生了可觀的「初次所得」,這些利潤主要回流至臺灣的母公司與資本所有者,再次充實了企業金庫,為下一輪循環提供了資金。
- 國內後果:此循環在國內留下了兩大後果:一是因儲蓄未能被國內投資完全吸收而產生的巨額「超額儲蓄」;二是勞動階層的薪資份額持續受到擠壓,成長緩慢。
- 政府干預:政府試圖透過稅收與社會福利等財政工具進行「重分配」,但面對源於生產環節的巨大結構性失衡,其效果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6.2 結構性挑戰與系統性風險
此一資金流動模式揭示了臺灣經濟面臨的四大深層次風險:
- 對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臺灣的經濟命脈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景氣循環高度捆綁。任何該行業的波動,都可能對臺灣整體經濟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衝擊 5。
- 持續擴大的資本-勞動所得差距:勞動報酬份額的長期下降,不僅侵蝕社會凝聚力,也抑制了國內消費動能,使經濟更加依賴不穩定的外部需求 2。這可能導致內需不振的長期困境。
- 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停滯:若國內投資持續滯後,臺灣將面臨非科技產業「空洞化」的風險,最終可能固化為一個高科技出口部門與低薪內需部門並存的永久性「雙元經濟」體系 33。
- 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龐大的超額儲蓄如一頭籠中猛獸,不斷尋找投機出口。這些資金持續湧入房地產與股票市場,製造了資產泡沫化的恆常風險,對金融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34。
6.3 邁向更均衡與韌性經濟的政策路徑
基於本報告的深入分析,茲提出以下具體、可行的政策方向,旨在從根本上應對結構性失衡:
- 促進國內實體投資,有效引導超額儲蓄
- 政策方向: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投資引導者角色。與其讓數兆元的超額儲蓄滯留或外流,不如主動規劃並推動大規模、具前瞻性的國內投資計畫,例如在綠色能源轉型、數位基礎設施、生物科技與健康產業等領域,創造足以吸納國內龐大資本的優質投資標的 31。
- 具體措施:簡化並鬆綁不合時宜的投資法規,改善水、電、土地等基礎設施的穩定性與可及性,為民間投資掃除障礙,提升企業在國內投資的意願與回報預期 31。
- 改善所得分配,促進勞資共享經濟成果
- 從源頭著手:改革現行的企業租稅優惠制度,不應僅僅獎勵投資行為,更應將「利潤分享」與「員工加薪」作為獲取租稅優惠的關鍵條件。亦即,企業若要享受政府的政策紅利,必須提出具體的計畫,證明其獲利已合理地分配給員工 6。同時,應持續合理地調整基本工資,並強化勞工的集體協商能力,確保勞動份額不再被侵蝕 47。
- 強化財政重分配:對現行租稅制度進行全面檢討,使其更具備有效的累進性。具體方向可包括重新評估對資本利得(特別是房地產交易所得與證券交易所得)的課稅機制,並堵塞現存的避稅漏洞,以擴大稅基,確保高所得者與資本所有者承擔更公平的稅負 2。
- 管理資本流動,鼓勵資金回流實體經濟
- 政策方向:在不限制資本自由流動的前提下,應設計更具智慧的引導機制。對於企業從海外匯回的鉅額利潤,應提供政策誘因,鼓勵其投入政府指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基礎設施項目,而非任其流入房地產市場或再次成為閒置儲蓄 31。
- 具體措施:可考慮設立類主權基金或產業發展基金,與回流的民間資本合作,共同投資於對臺灣長期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領域,化解「有錢無處投」的困境。
總之,臺灣經濟的未來,取決於能否成功地將當前的成長模式,從一個高度集中、向外逐利的模型,轉變為一個更具包容性、能夠在國內創造良性循環的均衡發展模型。這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長遠的眼光,進行深刻的結構性改革。
引用的著作
- 國民所得統計年報 - 行政院主計總處,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25/230390/nay.pdf
- (二) 我國近年來所得分配不均程度及所得差距倍數均微幅擴大,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auditreport.audit.gov.tw/ServerFile/Get/6385734553998724773242e6529a0b4b53ba0e15c16846b82f
- 43% 去年受僱報酬占GDP比率創新低- 日報- 工商時報,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1205701103-439901
- 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與勞動市場變化之研究,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6395647CA7FAVC2.pdf
- 台灣電子產業鏈概況 - 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tpefx.com.tw/uploads/download/tw/V8.pdf
- 四、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動報酬成長差異之原因分析 - 中央銀行,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cbc.gov.tw/dl-196230-0fa3056decbf4d348e82c4d29e335eaf.html
- 台灣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影響因素之實證分析 - 中央銀行,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cbc.gov.tw/tw/public/Attachment/75311626871.pdf
- 儘速讓我國勞動報酬份額止跌回穩創造民眾有感| 台灣新社會智庫全球資訊網,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E6%94%BF%E7%AD%96%E5%A0%B1%E5%91%8A/%E7%A7%91%E6%8A%80%E7%B6%93%E6%BF%9F/8947-%E5%84%98%E9%80%9F%E8%AE%93%E6%88%91%E5%9C%8B%E5%8B%9E%E5%8B%95%E5%A0%B1%E9%85%AC%E4%BB%BD%E9%A1%8D%E6%AD%A2%E8%B7%8C%E5%9B%9E%E7%A9%A9-%E5%89%B5%E9%80%A0%E6%B0%91%E7%9C%BE%E6%9C%89%E6%84%9F
- 證交所:上市公司去年獲利成長38.33% 基本面穩健 - 永豐金證券,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sinotrade.com.tw/richclub/news/67ebf86c31c1ba247ad23b55
- 薪酬占比GDP下降逾2% 學者:產業有別 - Yahoo奇摩新聞,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news.yahoo.com/%E8%96%AA%E9%85%AC%E5%8D%A0%E6%AF%94gdp%E4%B8%8B%E9%99%8D%E9%80%BE2-%E5%AD%B8%E8%80%85-%E7%94%A2%E6%A5%AD%E6%9C%89%E5%88%A5-144413289.html
- 【台股市場】台股現金殖利率達4%,現金股利發放率從2000年的15%提升到2018年61%,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etfs.tw/payout-ratio/
- 全台(3038)2024年現金股利發放率為67.87% | 財報狗股票,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statementdog.com/analysis/3038/dividend-payout-ratio
- 近年我國超額儲蓄之變化,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www.bas-association.org.tw/catalog/arts/010809056.pdf
- 證交所:113年度本國上市公司全體員工薪酬資訊已揭露 - MoneyDJ理財網,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fb0f828e-1ecd-4d9b-a332-53cc99c6367c
- 上櫃員工薪酬統計已揭露 - Yahoo股市,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4%B8%8A%E6%AB%83%E5%93%A1%E5%B7%A5%E8%96%AA%E9%85%AC%E7%B5%B1%E8%A8%88-%E5%B7%B2%E6%8F%AD%E9%9C%B2-201000849.html
- 證交所:已彙總揭露112年度本國上市公司全體員工薪酬資訊,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6e33717c-aa93-4270-9b6e-c80101dabcef
- 上櫃公司2024年財報員工薪酬統計出爐!這家連三年奪冠 - 經濟日報,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074/8780051
- 去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創高| 聯合新聞網,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561906
- 央行公布去年Q4國際收支寫下「五個新高」紀錄 - Yahoo股市,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A4%AE%E8%A1%8C%E5%85%AC%E5%B8%83%E5%8E%BB%E5%B9%B4q4%E5%9C%8B%E9%9A%9B%E6%94%B6%E6%94%AF-%E5%AF%AB%E4%B8%8B-%E4%BA%94%E5%80%8B%E6%96%B0%E9%AB%98-%E7%B4%80%E9%8C%84-114601715.html
- 去年國際收支寫下5項新高 - Yahoo股市,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E%BB%E5%B9%B4%E5%9C%8B%E9%9A%9B%E6%94%B6%E6%94%AF-%E5%AF%AB%E4%B8%8B5%E9%A0%85%E6%96%B0%E9%AB%98-201000932.html
- 最新消息-新聞稿-113年第4季國際收支 - 中央銀行,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81079-43b40-1.html
- 臺灣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傾向之研究,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016/2/892415H032023.pdf
- 臺灣對外直接投資結構改變及其意涵分析 -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pid=317147&nid=252
- 兩岸外人直接投資之發展與未來趨勢,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s.mac.gov.tw/001/Upload/OldFile/public/MMO/MAC/%E5%85%A9%E5%B2%B8%E7%B6%93%E6%BF%9F%E7%B5%B1%E8%A8%88%E6%9C%88%E5%A0%B1no.159sp.pdf
- 臺灣製造業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傾向影響因素之研究,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ndltd.ncl.edu.tw/handle/69745690717350549799
- 一文看懂台積電海外擴廠:投資金額、技術轉移與產業影響- 最新消息 - 詠騰不動產有限公司,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ytyut.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757
- 台積電海外設廠成本高但有這四好處 - 財訊,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00f390bd-d7fe-4c03-bf5a-b1c4c5832da6
- 台積電赴美設廠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 HKTDC Research,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research.hktdc.com/tc/article/MTI1OTA3ODc5Mw
- 台積電美國投資計劃的戰略意涵與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塑 - 方格子,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vocus.cc/article/67ce2652fd897800014ce052
- 台積電加碼美國獨家調查》近8成供應鏈喊跟,台商大東進潮啟動! - Yahoo奇摩新聞,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A9%8D%E9%9B%BB%E5%8A%A0%E7%A2%BC%E7%BE%8E%E5%9C%8B%E7%8D%A8%E5%AE%B6%E8%AA%BF%E6%9F%A5%E3%80%8B%E8%BF%918%E6%88%90%E4%BE%9B%E6%87%89%E9%8F%88%E5%96%8A%E8%B7%9F%EF%BC%8C%E5%8F%B0%E5%95%86%E5%A4%A7%E6%9D%B1%E9%80%B2%E6%BD%AE%E5%95%9F%E5%8B%95%EF%BC%81-004856947.html
- 超額儲蓄創歷史新高的警訊 李沃牆 - 觀察雜誌,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1163
- 超額儲蓄明年衝4.2兆元外界擔憂增加經濟失衡風險,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69/8401855
- 台灣「高房價、低薪」形成失落的40年?央行總裁:儲蓄率高於投資率的惡性循環 - 數位時代,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479/national-bank-investing-rate-real-estate-price
- 你真了解超額儲蓄? - Yahoo股市,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4%BD%A0%E7%9C%9F%E4%BA%86%E8%A7%A3%E8%B6%85%E9%A1%8D%E5%84%B2%E8%93%84-201000516.html
- 台灣超額儲蓄逾4兆楊金龍:家庭部門最多應提振投資| 金融脈動 - 經濟日報,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6/8821980
- 疫情導致消費力減少台灣儲蓄率創新高 - Yahoo奇摩新聞,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news.yahoo.com/%E7%96%AB%E6%83%85%E5%B0%8E%E8%87%B4%E6%B6%88%E8%B2%BB%E5%8A%9B%E6%B8%9B%E5%B0%91-%E5%8F%B0%E7%81%A3%E5%84%B2%E8%93%84%E7%8E%87%E5%89%B5%E6%96%B0%E9%AB%98-150706947.html
- 112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行政院主計總處,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6/ebook/ebook_296948//pdf/full.pdf
- 14-1 台灣的超額儲蓄,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bestwise.com.tw/event/hotbook/images/52WET00404_P400.pdf
- SRDA最新消息-行政院主計總處「112年家庭收支調查」中英文資料開放申請,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srda.sinica.edu.tw/news/54b3b8af-6c45-4a09-865a-956c0ea47b33
- 11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行政院主計總處電子書平台,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ebook.dgbas.gov.tw/News_Content_Ebook.aspx?n=3786&s=233664
- 我國所得分配與產業結構問題之研析 - 中華民國經濟部,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moea.gov.tw/mns/main/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1957
- 一般家庭財富管理投資規劃標的與評估因子關聯性分析,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U0021-G0106590168
- 台灣合法黃金投資管道有哪些?黃金相關ETF一次整理?|股市話題 - 永豐金證券,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sinotrade.com.tw/richclub/hotstock/%E5%8F%B0%E7%81%A3%E5%90%88%E6%B3%95%E9%BB%83%E9%87%91%E6%8A%95%E8%B3%87%E7%AE%A1%E9%81%93%E6%9C%89%E5%93%AA%E4%BA%9B-%E9%BB%83%E9%87%91%E7%9B%B8%E9%97%9CETF%E4%B8%80%E6%AC%A1%E6%95%B4%E7%90%86--%E8%82%A1%E5%B8%82%E8%A9%B1%E9%A1%8C-686783dc84a6ac00a06ce0fd
-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總說明,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1/relfile/11520/234772/1%E7%B8%BD%E8%AA%AA%E6%98%8E.odt
- 中央政府總決算 - 行政院主計總處,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1/relfile/11520/231164/%E7%AC%AC1%E5%86%8A(%E5%85%A8).pdf
- 臺灣租稅制度所得重分配效果之研究,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lawdata.com.tw/File/DC/Journal/J1526/A00064301_001.pdf
- 贏了GDP又如何?台灣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輸韓國! 央行提2建議帶動薪資成長,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tw.news.yahoo.com/%E8%B4%8F%E4%BA%86gdp%E5%8F%88%E5%A6%82%E4%BD%95-%E5%8F%B0%E7%81%A3%E5%B7%A5%E6%99%82%E5%AF%A6%E8%B3%AA%E8%96%AA%E8%B3%87%E6%88%90%E9%95%B7%E8%BC%B8%E9%9F%93%E5%9C%8B-%E5%A4%AE%E8%A1%8C%E6%8F%902%E5%BB%BA%E8%AD%B0%E5%B8%B6%E5%8B%95%E8%96%AA%E8%B3%87%E6%88%90%E9%95%B7-231000189.html
- 臺灣三次賦稅改革之政經分析 -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檢索日期:7月 9, 2025, https://www.mof.gov.tw/download/9586